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古闻港食/肉燥拌白茄\萧欣浩

2025-07-09 05:02: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到赵聿修纪念中学,推广国家级非遗:粤剧,自己谈元代大师关汉卿,朋友台上唱、念、做、打,示范工尺谱的音调,再演出一段《艳曲醉周郎》,赢得台下连番鼓掌。活动完毕,午餐时段,到茶餐厅点猪扒红肠肉燥饭,红肠厚切,猪扒肉厚,醃味得宜。配搭卤水肉燥,味香汁浓,十分开胃。

  肉燥即是肉碎,多由猪肉制成,但不限于猪肉。古代肉碎可用作煮粥、包蛋饺,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一道“油肉豉茄”,就是用肉碎来煮茄子,食谱如下:“白茄十箇去蒂,切作两半钱厚,半月切,油煠得黄色漉出。用精羊肉四两切碎,油二两,将肉炒熟。用生姜一两,陈皮三片,各切作丝碎。葱二握,盐、酱各一两,醋少许,将物料茄肉同拌过,加蒜、酪食尤佳。”“箇”通“个”,先横切成圆片,再切成半月形。“煠”指用油轻炸,即现时厨师所说的“拉油”。羊肉切碎炒熟,加生姜、陈皮碎和调料,放入茄子拌匀,可添大蒜、乳酪,味道更好。

  食用以外,肉碎还可熬成肉汤,南宋《事林广记》有“撮肉羹汁”一条,提到:“用羊肉五斤切碎,用水五升,浸出血水,将肉控乾。”切碎羊肉,浸出血水。肉取出烘干,加入打碎骨头,一同下窝煮成汤。文中谈到:“煮汤时肉汤内熬滚有白浮沫,旋旋掠去”,汤煮时要掠去杂质,再加入生姜、醋、盐,和之前浸泡出的血水同煮。过滤之后,另取食具再煮,就成为清澈的肉汤。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