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六月二十五日,蔡澜在香港去世。至此,“香港四才子”(黄霑、金庸、倪匡、蔡澜)悉数陨落。
蔡老去世时八十有三,称得上“喜丧”。而且,他作为制片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美食家的名号依旧响亮。讣告甫一确认,微信上就涌现出无数“碰瓷帖”足以为证。有的引用他的“金句”,有的列举“蔡澜推荐的美食”,还有的描摹“蔡澜的晚年生活”,好不热闹。“四才子”的大作,我读的最多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其次是倪匡的科幻作品。曾因写论文读过蔡澜有关饮食之道的散文。总体感觉是隽永流利,但不像金庸小说那样值得一读再读。
这当然不是说蔡澜的作品“不好看”。平易通透是蔡老文字的特色,和他本人声称最爱读的明清小品文相仿,不负“才子”之名。不过,可能更让人羨慕的是他表现出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对食物“本味”的追求,对凝聚乡愁的“妈妈的饭菜”的赞美,还是传说中他无儿无女却散尽千金的潇洒晚年生活,似乎都给每日做牛做马的平凡打工族描画出了无法企及的美丽世界:不落尘俗,无有羁绊,尽情享受人生和自由。
哪怕以上可能是“人设”而非全部真相,但蔡澜代表的诗酒风流、快意恩仇的那个时代或已经逝去。和“四才子”一起远去的不只是一代人,更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品味。生而为人,“香港四才子”想必也曾应对庸常烦恼,他们的所作所为从前和现在或也曾为人诟病,但他们留下的歌曲、文字充满创意和灵气,熠熠生辉,愈陈愈香,至少满足了凡人对“笑傲江湖”的浪漫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