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寻味非遗》今年香港书展面世,从香港饮食非遗出发,对照内地相同、相似的非遗。发布会有记者问及,专栏有没有非遗相关的文章,本栏提到的中华饮食文化,不少能够跟非遗对应,譬如:豆品、鱼类、蠔类,都有传统历史和香港生活。前阵子到流浮山,访问蠔民好友陈树锋,了解蠔的养殖历史,以及蠔制品的生产过程,对应“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蠔养殖技艺”、“蠔豉蠔油制作技艺”。
中华文化早谈蠔豉、蠔油,清代《钦州志》提到当地的货运物资,包括:“海参、鱼翅、鱼膘、蟹肉、鱼皮、虾米、蠔豉、银鱼、乾咸鱼。”当中部分香港常见,乾晒蟹肉自己没接触过。蠔豉由蠔晒成,清代《新宁乡土地理》提到蠔的生长与加工过程,详说:“蠔生长石旁,如蜗牛之黏壁,须敲击之,乃脱下,名曰‘打蠔’,其壳牡蛎也。取其肉煮熟之,曝乾,曰‘蠔豉’。海螺大者曰‘响螺’,肉甚甜。”蠔依石而生,需用工具凿取,与蜗牛的黏附方式不同,取肉晒乾,现代的方法仍然一样。
清代《清稗类钞》记录“张船山喜食蠔油”一条,说:“香山有蠔油,以调食物,略如酱油。张船山太守,问陶喜食之,尝索之于温筼坡。筼坡曰:‘君以诗来,蠔油可得也。’船山赋七古一篇。后伊墨卿守惠州,船山又致书索之。”张问陶,号船山,喜欢吃蠔油,找朋友温筼坡索取。温筼坡,是广东顺德人,要取蠔油不难,促成诗作换蠔油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