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手写的力量\胡一峰

2025-07-16 05:02: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几年,我一直坚持“手写”,当然,我说的并不是用纸笔书写,而是使用手机的“手写输入法”。对于我的这个选择,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其实原因只有两个。其一,中年眼花,拼音输入法按键太多,不易看清;其二,作为南方人,随着年纪增长,口音越发“返祖”,拼不出想要的字的机率增加。说实话,两个原因都令人悲伤。

  不过,近来读了一篇网文,倒是给我打了气。文中说,科学研究证实,手写对于学习很有帮助。要说这不算新知。从读小学时,老师便教导说,读书要眼到手到心到。少年玩心重,老师总把重音读在“心”上,其实,“手”很重要,一边读,一边摘抄,或者只是在书上划杠杠,做批注,都有助于理解书中内容。而今读书多在屏幕上,划线也在屏幕上,批注摘抄变成选择、覆製、粘贴的一串动作,手虽“到”却无需“写”了。

  前些年,有几所大学宣布,毕业生必须手写一份毕业论文交学校存档,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坚持这样做;这几年倒有不少大学给新生邮寄手写的录取书,每到录取季,这总成为例行的新闻。然而,“手写”的东西让人稀罕,本身说明手写之式微。

  对于手写有助于学习,我深有体会,但有时也怀疑,之所以如此,或许因为从在石头兽骨木板上刻画道道的古人开始,“手写”就和“学习”绑定在一起,在几千年的岁月沉淀下,无手写、不学习,才成了刻在基因里的记忆。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随着“网生代”一代代地成长起来,又一代代地替换掉非“网生代”,“手写”的记忆或会渐渐淡去直至消散,到那时,书写和学习便一别两宽,再无瓜葛了。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对于残存着“手写”记忆的吾辈,保留一些手写的习惯,在小本子上记记账、记记事,或偶尔抄抄书,哪怕只是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剂,也是蛮不错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