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内地各高校纷纷举行毕业典礼。与以往庄严肃穆的学业收官礼不同,当下许多高校的毕业礼更像是精心搭建的“情绪充电站”,校长们则化身“首席情绪官”,耐心回应着学子们各种创意十足的请求,用鲜活的互动为即将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注入前行的能量。
从现场视频来看,这届毕业典礼上,有的校长与学生一起比爱心、抛彩带、拉横幅,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推;有的校长被邀请为学生情侣“见证爱情”,眼角的笑纹里盛满了真诚的祝福。这些跳出仪式流程的互动中,没有教授与学生间的距离感,只有长辈与晚辈间的亲切感,校长们的眼里也满满都是“参与青春”的热忱与宽慰。
这些场景与人们记忆里的毕业典礼截然不同。曾经的仪式感,藏在笔挺的学位服、规整的队列和字正腔圆的致辞里,像一套按部就班的规定动作。而现在,搞怪合照里校长比学生还放得开,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瞬间,让毕业仪式完成了从“单向授予”到“双向奔赴”的蜕变,让“被重视”与“被理解”的感觉直抵人心,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象为一种生动的实践。
有人担心这样的“出圈”会消解教育的神圣性,但其实,教育的庄重与活泼本就可以共存。社会不再执著于用统一模板框定角色,年轻人敢于向权威提出个性化需求,校长们通过即时反馈学生的创意,让每个天马行空的请求都获得珍视,这种“被看见”的幸福感构成了比学位证书更鲜活的生命印记,让学生们在充满爱与尊重的氛围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
成长不必端着架子,教育可以笑着进行。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既能教会人专业与严谨,也能守护人天真与热烈;既能用知识搭建阶梯,也能用温度照亮前程。多年以后,或许很多毕业生依然会记得,自己曾被母校用最真诚的方式宠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