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许多酒楼食肆宣布结业,“民以食为天”,所以每当听到食店“执笠”,人们自然觉得比较相关贴身,也就更感唏嘘。
这种感觉我儿时已有所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式酒楼食店像现在的便利店那么多。尤其在湾仔,由于同时是商住旺区,酒楼的生意就更蓬勃。当时家住轩尼诗道,对面正是《大公报》旧址,那大厦相邻的地舖就是一间名“百乐门”的酒家。同区当然还有许多同行竞争,单是粤式酒楼,我粗略记得的也有八家,较为人熟悉的包括“双喜”、“龙门”、“荣华”等。此外,还有满街的上海菜馆、港式西餐、云吞面店、横街大牌档的鱼蛋粉与潮州打冷等,单是回忆已叫人垂涎欲滴,禁不住怀念上世纪“美食天堂”的吸引。
时移世易,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传统食肆都曾因市民口味的转变及对新鲜感的追求,被纷纷开业的快餐店、西餐厅、意式薄饼店甚至是回转寿司店夹击,湾仔的传统酒楼也一家又一家的结业。当时未成年的我看着常光顾的地方突然不再开门,那惊讶、不捨和难过之情一时间也不懂如何纾解,可说是直接上了人生有关“离别”的第一课。
听到在金钟开业数十年的“名都酒楼”宣布即将结业,笔者也叹了口气,大感可惜。有朋友建议在酒楼“执笠”前再光顾一次,以示支持。在我而言,那是不必的,一来真心支持就不应在快结业时才光顾;二来我也不想吃酒楼关门前的食材“货尾”。散聚有时,我情愿在幻变不息的岁月中,将往昔的美好留在心底细味回忆,正如“名都酒楼”一直有售的“鱼翅饺”、“麻蓉包”、“鹌鹑蛋烧卖”等新一代或已不晓得的传统点心,那些经典的美味是能叫人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