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在抽象中看见灵魂(下)\米 哈

2025-07-21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承上回。康丁斯基在《论艺术中的精神性》(一九一二)写道:“艺术的任务是让灵魂甦醒。”他相信,抽象能够摆脱自然的局限,带来一种不受语言、文化与时间所限制的精神层次。

  我们对一幅具象画作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对物件的认知与联想,但抽象作品不依靠这些前提,它直达我们的情感核心,唤起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就像音乐一般。

  颜色与声音是互通的,至少康丁斯基这样认为。他试图让绘画像音乐那样摆脱内容、情节与描绘,而只留下纯粹的节奏、和声与动态。他甚至将画作命名为“即兴曲”、“构图”、“印象”,这些标题如同乐章,拒绝叙事,也拒绝任何“看图说故事”的解释。

  康丁斯基的艺术历程,从具象走向抽象。他早期的画作,保留了东欧民间传说、宗教象征与自然景致,但这些图像逐渐被化约为色彩与形式的符号,画面中的人物与风景逐渐消融。其后,他以抽象去接近现实,试图寻找一种更本质、更灵性的秩序。

  这样的转变,不容易被观众接受。因为当我们看不到“像什么”,便容易陷入困惑与焦虑。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让抽象艺术成为一场个人的启示旅程。

  康丁斯基相信,色彩有灵魂,线条有声音,构图有韵律,而这些元素的组合,不是为了描绘一个世界,而是为了召唤一个世界,一个只属于我们内在的世界。

  在包浩斯的教学笔记中,康丁斯基将点、线与面加以分类、组合、分析,试图建立一种抽象的“语法学”。这样的努力,不只是形式上的实验,更是精神上的秩序追寻。他相信,真正的艺术家不是炫技者,而是能够捕捉“内在必然性”的灵魂捕手。

  在充满纷扰的日子,我们也许可以多看一些康丁斯基的画,少争一场无谓的吵架。毕竟,比起分辨“对方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还能听见那些在现象背后默默流动的情绪与气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