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知名会员商店,在内地陷入舆论风波。一些商品隐去了品牌,而冠以洋气十足的名字,诸如“低GI燕麦藜麦蛋糕”“NFC果浆果冻”“松茸酥心葵花籽仁”“高纤牛肝菌魔芋”“智利无核西梅乾”之类;有的虽标注品牌,但却刻意使用了拼音或是英文译名。
当消费者发现,这些是一些常见的大众品牌的“改头换面”,自然会感觉受到愚弄。商家后来解释,虽是同一品牌,却是高端直供。不过,依旧难消一些会员怨气。毕竟,先前的不厚道做法,太不够意思了。
这种标注商品名字的方式,曾被网民讥讽为“翻译腔”。网上有很多类似的“梗”,给一些家常菜换上“高大上”的名字。譬如,“中式松花蛋烩特选猪肩肉配水晶香稻浓汤”,实则皮蛋瘦肉粥;“四川辣汁煮小牛胃搭顶级小牛血配杂锦时蔬”,乃毛血旺;凉粉则成了“香油葱花酱汁秘製什锦菜凉拌水晶粉”。这些本是网民的消遣调侃之作,互博一乐。当然,有一些网红餐厅,堂而皇之地将这些“翻译腔”印上菜单,不过食客们对此都心知肚明,明知是“假”,就不存在误导之虞。大家权当是一个乐子,与商家互动,共同完成一件行为艺术,活跃活跃气氛。
但某会员商店的做法却不同。消费者并不知“低GI燕麦藜麦蛋糕”的底细,按照惯性思维,仍会想当然认为还是高品质选品。但仔细甄别却发现,是其他普通超市司空见惯的品牌。如此,又何必花大价钱加入会员店呢?玩弄这种文字游戏的小心思,挥霍透支了会员的信任。
做生意贵在真诚,商品信息要透明、准确。“玩梗”可以,玩弄消费者,那就是十足的不智。生硬地披上“洋马甲”,结果“出洋相”,实在是捡芝麻丢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