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的古代,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如果回来得稍早一些,还可以张罗着“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对于时间,是不必那么精确的。诸如“一袋烟的工夫”“一炷香的时间”,也都是一个大致的估算。
进入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时代,一切都改变了。机器和火车的轰鸣,取代了悠扬的田园牧歌和鸡鸣犬吠。火车几点几分进站、发车,机器几点几分开动、关停,都必须准确无误。世界的运转,空前的秩序化。
但古老的蒸汽机,如果看到而今人类的生活,可能又得感叹自己还是太粗线条了。我有一个朋友(确实不是我自己),早晨出门不仅要看气温,还要看湿度、紫外线指数。吃饭也成了算术题,杯盘碗碟都要算好卡路里数值,来搭配好碳水、脂肪、蛋白质尤其是优质蛋白。每天要看走路的步数、骑行的里程,不达到“超越本周平均值百分之七”誓不罢休。
笔者虽没这么夸张,但仔细想想,如今去餐厅吃饭,习惯性要看看点评APP上的星级;打算看一部电影,也总要看看社交平台上的评分;以前跑步,只要在鸟语花香、惠风和畅中放飞即可,现在却不时地抬起手腕,查看手表上的心率、配速。曾经那种说走就走、临时起意的随性,如今常被各种指数、评分勒住了繮绳。商家也推波助澜。骑行完毕,提示你减碳多少克;在抢票平台拚手速,早就是毫秒级了。
无形当中,生活已经陷入某种“刻度执念”,被切割成了精细的碎片。这当然也有好处。预算、时间、体能都能呈现得更清楚。然而,疲惫也从这种细密刻度缝隙里渗出来。万事都执著于“最优解”,甚至情绪都开始被量化。其实想想,失之毫厘,也不至于谬以千里。何妨少一点“理性”,多一分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