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很流行,“不要焦虑两小时和八公里以外的事情。”为什么是两小时和八公里呢?我搜看了好多网文,有一种说法是心理咨询师研究了两千例焦虑个案,发现百分之六十八的焦虑对象存在于两小时后或八公里外。换句话说,这些焦虑对象离现实太远,本不必焦虑。那么说来,焦虑是有半径的,时间上、空间上都有,超出半径的,不妨置之度外。
且慢,古人一直教育我们的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按此逻辑,“虑”的越远,“忧”应该越少啊。为何现在倒过来,“虑”得越远,反而更让人心“焦”了呢?我以为,这或许和信息环境的变化有关。古代信息传递和沟通都不发达,生活的不确定性比较强。所谓“远虑”,就要尽可能多地搜罗掌握甚至通过推演的方式获得信息,以便对将来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判。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信息不仅充足而且过载,如果无穷尽地把信息吸附到自己身上,反受其害,这就好比戴着高倍望远镜走在深山老林,四处的猛兽仿佛已到眼前,随时会扑上来撕咬,实际上离得还很远,完全有时间躲避防御。
在加重焦虑的问题上,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也负有责任。有时候,看到体检报告里某项指标超标,难免在网上搜索“怎么办”,结果,确定的答案没找到,源源不断的疾病信息却都来了,越搜病越重,越刷心越焦,一直搜下去、刷不停,平台推的没准儿就是“遗书写作指南”了。
防止算法推荐变成焦虑推手,归根结底要靠平台治理,但作为“网络草民”,在治理规则尚不完善的当下,还得想办法自救。如今,控糖控油控碳水可以保持生理健康,已被很多人了解并照做,其实,“控搜”“控刷”可以保持心理健康,亦应该作为一条养生守则,大力推广。这样,才能把焦虑的半径尽可能缩小,而不操没必要的心,才能把真正该操心的生活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