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母亲的故乡(上)\米 哈

2025-07-25 05:02: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小城镇,可能是童年的游乐场、老家的墙角,或者一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路,而对席勒(Egon Schiele)而言,那是一座坐落在河畔转弯处、在树林与天空之间的小镇,名叫“克鲁毛”(Krumau)。克鲁毛是席勒母亲的出生地,而这位以描绘人性焦虑与身体变形闻名的画家,在一九一七年创作的《绿意中的城镇(旧城三)》中,画下了一幅异常(于他的)温柔的风景。

  席勒所描绘的老城小镇,像是自山坡缓缓俯望而来的,那是一种介乎于投入与疏离之间的距离感,既看得清楚屋瓦交叠的纹理,又不会陷入其中。画中,小镇如积木般层叠而上,斜屋顶、烟囱、窄巷,错落而恰到好处。席勒用上他一贯的锐利笔触勾勒出房屋与轮廓,给予这些静物一种有机的流动感。当我们仔细看时,更会发现席勒在城镇之中安排了人物,他们穿梭于建筑之间,行走、谈话、并肩。表面上看,这是一座宁谧的小镇,仔细地看,又看见其生命力。

  与席勒过往浓烈、近乎病态的色彩相比,这幅画的调子显得意外地和谐。赭红、橙黄、柔白交织而成的屋瓦,如同时间堆叠的记忆。绿意从画面四周包围进来,它不是作为背景的点缀,更像一双手,护住这小小的聚落。你几乎可以想像午后的风穿过屋簷、掠过树梢,那是一种平和的感觉,是只有回到某个熟悉之地时,才会涌现的幸福感。

  幸福感未必是一种绚烂的情绪,更多时候,它像是在街角撞见一间熟悉的小店,或某个午后阳光斜洒恰好落在窗台上的光影,或回到母亲的故乡。它是一种微小却稳固的感知,一种“这里,我曾经属于过”的确信。

  席勒画下这幅作品的那年,距离他短暂生命的终点只剩一年,而他笔下的克鲁毛,不是地图上可以准确定位的视角,更像是一个经由回忆与情感拼贴出来的空间。那是他母亲的故乡,是与他的生命连结,却又遥远的想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