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席勒擅长描绘焦虑与死亡,但在《绿意中的城镇(旧城三)》这幅画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对归属的渴望。他曾短暂住在这里,却因为与当地居民的冲突而离开。当时,这位画家邀请孩童入画室当模特儿,这行为引来了当地居民的激烈反感,终至他仓促离开。
但多年后,他仍选择画下这座小镇,画得如此细腻、如此深情。这幅画没有怨怼,没有挣扎,只有以一种温柔的距离重新凝视。他没有画出排挤他的愤怒村民,他也没有走进这座城,而是站在远方看它,把这城镇画成一种可以远观的存在。
或许,那就是某种幸福的形式:有时候,对于负面的过去,我们不必重新拥有,而是愿意回望。
这幅画几乎没有直接描绘出席勒与母亲的关系,但我会忍不住去想,他的笔是否曾掠过那条母亲童年走过的小径?是否有画到母亲的故居?他的母亲是否也像画中那个穿上蓝色裙子的小孩呢?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画面的温柔却让人愿意这样想。在描绘母亲故乡的这幅画里,席勒选择让人们安静地共处,像是他心中对世界尚存的温柔一角。
这幅画创作于一九一七年,那年席勒二十七岁。他不自知即将在翌年迎来自己与妻子的死亡。画布上的静谧,仿佛是一次预知梦:当生命渐行渐止时,他留下的,或许是这样一个地景。
在艺术史上,评论家常常强调席勒笔下的变形、肉身与欲望,但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的是时空与记忆交叠的安静布局。他将那些尘封的、不再属于自己的片段,一片片排列好,告诉我们:有些归属感,不是因为你真的回去过,而是你愿意一再回望它。
席勒曾写道:“我相信所有生命都有永恒性。”这句话在他画笔最温柔的时刻浮现。不是画人体、不是画自画像,而是在这一座他早已离开、却仍愿意画下的回忆小镇。画中小镇的宁静,像极了母爱,是一种永恒的、安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