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重建局联乘香港文学舘,举办“湾仔文学美食导赏团”,自己帮忙策划行程、提供文学作品、带队谈饮食文化。最后一站到茂萝街七号,听茶餐厅老板说店舖历史,再品尝即炸西多士和港式奶茶。浅尝一轮,意犹未尽,留下再点沙嗲牛肉面加煎蛋,肉滑味浓,面条软硬适中,滋味和热量,补充活动流失的体力。
牛肉吃法多,烹煮牛肉衍生多种食品,明代《山居本草》记“牛膝酒”一项,有“壮筋骨,治痿痹,补虚损”等功效,书中写到:“用牛膝煎汁,和麴米酿酒。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饮。”牛膝先煮出肉汁,再混和麴米酿酒。或牛膝肉切碎浸酒,饮时煮热。酿酒需时较长,技巧较高。牛膝肉酒煮食用,变成汤品更为方便。
同属明代的《老老馀编》,提到“煮水牛肉”法,可“治老人水气病,四肢肿满,喘息不宁。”煮法如下:“以水牛肉鲜肥者,蒸令极熟,空心切以薑、醋五味调和,任意食之。”肥牛蒸熟,配薑蘸醋食用,现代饮食也常见,只是要指定水牛肉,反而需多花时间搜罗。
谈到吃牛,清代《清稗类钞》有“蒙人之饮食”一条,也有牛肉的不同吃法,详说:“蒙人一日三餐。两乳茶,一燔肉。以牛、羊肉用清水略煮,或置牛粪蓺火,炙片时,左手持肉,右手以小刀脔割,黏盐末嚼蒜瓣而食之。食毕,用衣代巾,拭手口,以衣多油腻者为荣,意谓无日不饱也。”蒙人吃牛,或水煮,或火烤,肉熟刀切,沾盐配蒜,现代烤肉,吃法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