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热真是蛮横,一点情面不留。每到这时,西南地区都“摇身一变”,成为慷慨的避暑胜地。无数人千里奔赴,在平均气温不到的二十五摄氏度高原上纵览九天,为了一探清凉人间,也为那口被戏称为“中式Gelato”的贵州之光──冰浆。
这几年冰浆有多火爆?不管在哪个城市,看看汗流浃背下的夜市宠儿就知道。遥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它还只是贵阳市一家冰棒厂的“试验品”,后来传到安顺,因为水果质地太易融化,当地人便想到加入糯米以延长清凉感。这步棋下得绝妙,至此“解暑霸主”正式登场,而那勺糯米,自然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灵魂。
走遍千山万水,冰浆的公式永远是“新鲜水果+糯米+冰块+糖”,打碎之后呈“奶昔”状,但会比你熟悉的任何一种冰点都顺滑、细腻、富有层次。食材组合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应季水果带着活泼的甜和山野的酸,铺陈出一幅宏大画卷,从香蕉、芒果、西瓜,到古早的绿豆、黄瓜,而当它们跟冰块一起被搅碎,冰沙就会使出最看家的本领,几招之下,打得热气消散无形。
很多人对它着迷,确实源于糯米和冰带来的奇妙冲突。贵州人不愧为“掌管糯米的神”。明明凉到极致,却突然“杀”出一抹温润,在若隐若现里磨平了粗粝,从直落的瀑布变成高山溪流,缓缓冲刷过舌尖。也好像一员“潜伏”已久的大将,在你最放松警惕时织出一张大网,以柔韧的香兜住了四散的锋芒。加上紧随其后浓郁的果味,在唇齿间迸发出俏皮的清爽,将感官刺激转化成一股踏实绵长的满足。冰的决绝和米的醇厚间,确实有一道桥梁,彼此制衡又相互成就,偶尔再嚼到几粒花生碎、触到一丝玫瑰糖浆,刚柔并济,谁说时光不能进化成琥珀,艳阳跟寒霜无法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