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南的刘诗利在网上火了。他今年五十八岁,从家乡来到北京打零工为生。日子过得辛苦而拮据,却酷爱读书,常到书店找书看。我想,这或许和他曾在河南老家做过民办教师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阅读的信仰。所谓信仰,就是那种让你执著认同却又深知不会在眼前变现的东西。如果为了可见的变现而相信并付诸行动,那恐怕就难以称之为信仰。
从这个意义上,刘诗利和他的同好们可称为“阅读主义者”。阅读,对他们而言,是不可须臾离弃的生活刚需,也是奉行不悖以至于日用不知的信条。阅读首先要选书,对于“阅读主义者”,不需要网上或线下的阅读导师开具书单,凭着自己兴趣读就是了。而阅读兴趣好似基因血脉,一匹马跑到肥美的草原,看似随口乱啃,其实,基因决定了它有所吃有所不吃。阅读是需要坚持的。阅读主义者却无需给自己规定每年必须读多少本,每天必须读多少页,兴之所至,只顾读去便是了,好比吃饭,一天三顿固是常态,偶尔饿上一顿半顿却也无大碍。阅读是需要氛围的,“阅读主义者”却不需手里端着咖啡、腿畔偎着肥猫,内心对阅读的坚守,既是绝佳的铺垫,也是最好的结局。阅读是需要交流的。“阅读主义者”所要的却是纯粹的交流,在朋友圈发多少张书的封面内页,也比不上与自己的一次心灵长谈。
如果你要问阅读究竟带给了他们什么,我想,最可称道的大概只有内心的满足感。或许这种满足感还会变成创造更富足生活的动力或条件,但正如哲人所言,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如果为了生活富足而阅读,那恐怕不但这个梦想落空,而且连阅读本身的满足也会失去。这种满足感又如此神秘,只能独得秘享,很难与不爱阅读的人分享,就像不喝酒者永远无法感受酒徒的快乐。若想真切体会,请像刘诗利大叔一样,信仰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