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着了袈裟事更多”\蓬 山

2025-07-31 05:02: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梁实秋《谈幽默》里,谈到“反语”(irony)的用法。某次,梁实秋在一篇投稿里,引述了一段故事:某寺僧向人怨诉送往迎来不胜其烦,人劝之曰:“尘劳若是,何不出家?”结果,收稿的刊物主编以为梁实秋有笔误,大笔一挥,把“何不出家”改为“何必出家”。一字之差,点金成铁。“何不出家”其实是反语的幽默表达,讽刺这位僧人虽然形式上出家,但却沉醉各种俗务,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出家。

  梁实秋引述的这段故事,袁枚《随园诗话》里有记载:“有僧见阮亭先生,自称应酬之忙,颇以为苦。先生戏云:‘和尚如此烦扰,何不出家?’”闻者大笑。”“阮亭”,就是王士禛。

  但王士禛本人另有说法。《香祖笔记》是这样写的:“近吴湖州园次游广州,有僧大汕者,日伺候督抚将军诸监司之门,一日向吴自述酬应杂遝,不堪其苦。吴笑应之曰:‘汝既苦之,何不出了家?’座上皆大噱。”据此,主角应是湖州知府吴绮(字园次)。不过,几个人都有交情,王士禛与吴绮常相唱和,而大汕曾出钱帮助吴绮出版诗集。

  大汕并非酒肉和尚,通文墨,善诗画,但却工于算计,日日与达官显贵相周旋,最终落得被逮捕下狱。时人评价他是“俗多于僧”。正如杨万里的那句诗:“袈裟未着嫌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身在佛门,种种名利之事,却比俗世中人还要忙碌。

  出家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应六根清淨,以修行弘法、普度众生为要。发挥影响,力行公益慈善、扶贫济困,更是利国利民的善举。而像近日被调查的那位少林寺方丈,在官场、商场忙得不亦乐乎,国法道德、清规戒律统统抛诸脑后,毫无敬畏,不知如今可否参透何为“万劫不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