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手机拍电影\胡一峰

2025-08-06 05:02: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些年,“科技+文学”成为文化热点。因为有了互联网,文学作品的发表门槛几乎消失了,想当年,中国的路遥、英国的J.K.罗琳都接到过不止一次退稿信,现在的网络写作者则多了一份“此刊不用爷,自有用爷处,处处不用爷,爷去投网路”的洒脱,文学或写作,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真正成了一次想写就写的才情之旅,而各类AI又让写作者拥有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助理,它集“书童”“资料员”“口述记录员”“手稿润色者”于一体,甚至可以代笔捉刀。

  写作是一种个体化的创作活动,在新科技浪潮中首当其冲,但这场浪潮所及并不限于文学,网上流传的“二创”“鬼畜”等视频,亦是浪潮催生的文化新产品。而且,那些工业化程度更高、需要团队协作的艺术领域,受到的影响也日渐显现。比如电影,除了早年所谓“微电影”或几分钟的短片,这几年已经出现了多位采用手机拍摄的导演。在美国,二○一四年上映的《不安的心》、二○一五年的《橘色》、二○一八年的《失心病狂》;二○二○年在中国台湾上映的《怪胎》,都是手机拍的电影。

  今年六月二十日,《惊变28年》(28 years later)在北美正式上映。这部电影是《惊变28天》和《惊变28周》的续集,讲述灾难发生二十八年后幸存者在新聚居地的故事。说实话,我对灾难片的兴趣并不高,相比于“洋範儿”丧尸丑陋的外貌和张牙舞爪的举止,我更欣赏《聊斋》里有烟火味儿的狐妖鬼怪。但我颇想一睹《惊变28年》的风采,因为它是用手机拍摄的。根据报道,尽管全片主要采用iPhone拍摄,但影片依然保持了二点七六比一的超宽画幅比例,拍摄的辅助设备是专业镜头和稳定器,为了实现视觉效果,有些场景一次性动用了多达二十台iPhone进行拍摄。影片制作预算则高达七千五百万美元。这部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以智能手机拍摄的电影,会不会掀起科技改变文艺更高的浪头,不妨拭目以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