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阿姨”的称呼\蓬 山

2025-08-07 05:02: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史铁生《插队的故事》,讲一群北京青年学生,初到陕北,掰一点白馍给山里那些平日吃糠嚥菜的娃娃们吃。娃娃的妈妈们眼里有了光彩,让娃娃对男生们都叫一遍“叔叔”表示谢意。对女生们却没法叫─当地没有相当于“阿姨”的叫法。

  汉语称谓系统堪称全世界最复杂最完备的称谓体系。英语有了Uncle和Auntie,或是日语的“欧吉桑”“欧巴桑”,就能包打天下。中国人可就不同了,根据亲戚关系的不同,要细分为舅父、姑父、姨父、大伯、叔叔,以及舅妈、姑姑、姨妈、婶婶、大妈、二娘等等。而对相当于自己父母年龄的陌生人,最常见的称呼就是“叔叔”“阿姨”。

  然而,史铁生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语言的空白,在当时陕北山沟里,居然没有称呼陌生年轻女性的词汇。这类生活体验,没有亲身经历,是难以发觉的。旧时大山里的年轻女子,几乎没有机会,像前来插队的北京女生那样,单独出现在公共交际场合。而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都走不出山沟,基本上就是在几个村庄范围内生活,村民间都不同程度的沾亲带故,娃娃可以根据各种七拐八拐的亲戚关系,称呼她们“二姑”“三姨”之类。当然偶有下乡考察工作的女干部,但山里娃娃又往往是上不得台面、没有资格去与其打交道的,自然无称呼的必要。所以,娃娃们面对一群北京来的女生,竟找不到合适的称呼。

  而今,“阿姨”这个词,却又生不逢时,再度少有用武之地。你要是让娃娃,对着像史铁生那样一群不满二十岁的男女学生叫“叔叔”“阿姨”,人家即便不当面发作,心里肯定老大不高兴。人们也都学得乖巧,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先把“哥哥”“姐姐”挂在嘴边,套近乎拉关系就成功了一大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