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未录取通知书\胡一峰

2025-08-11 05:02: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高考年年考,年年都有新热点。今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未录取考生寄送“未录取通知书”,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大多数网友十分认可,赞其为“暖心”之举。也有网友以为,这一做法在落榜考生伤口上撒盐,“扎心”。还有人提出,年年都有未录取的考生,如果年年寄,第一次有新鲜感,后面成为一纸具文,又有何意义呢?

  我站在支持的一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寄出的未录取通知书,不是公事公办的“告示”,而是校长徐扬生的亲笔信,附赠校徽小礼物。在信中,徐校长现身说法,温言相慰,坦言录取与否有多种因素影响,优秀比成功更重要。高考只是人生各种考试中的一场,“用不着因为高考的结果影响未来的人生”。

  确实,就高考而言,一考定终身的概率正变得越来越小。放远一点看,传统社会科举制度下,考场失利而名垂千古者大有人在,蒲松龄便是其中之一。当然,刚经历了高考的年轻学子可能已听了许多这样的话。不过,话的效果,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谁来说。“清空自己,放掉包袱,再次出发”,这话从自己心仪而未能如愿的大学的校长口中说出,更有劝勉与鼓励的意义。

  恰如《爱拚才会赢》歌中所唱,“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正确面对失败,尊重为每一次失败所付出的努力,对个体而言,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对社会而言,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在今天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录取与否,早有网络查询,本无需借由信件来通知,因而寄一封正式的信函更传递出对每一位报考学生的尊重。说到“具文”,我倒希望“未录取通知”年年办、校校办,和寄送录取通知书一样成为考试制度的必选项,并推广到一切考试应聘投稿等竞争性场景之中,让每一个投出的心愿都听到体面的回响,哪怕只是一声拒绝的回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