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本草津参加食学研讨会,分享自己对香港饮食非遗的研究,同场学者一同讨论,内地的非遗于系统上的异同之处。有外国学者提问,为何香港饮食非遗的制作技艺,有来自内地北方的水饺,也有源于西方的奶茶。我回答,这两个例子正好说明,香港饮食文化具有中西包容的特性,而且历史源头也有不同。
会议晚宴,由校方餐旅学系,提供以在地食材烹调的料理,炸虾、饭团、沙律、饭麵,同吃同聊近况和学术问题。同场有现烤薄饼,上添芝士与碎豆腐,味道融入得十分好。豆腐入馔,常杂其他食材同煮,清代《清稗类钞》“煮菠菜”一条,就用上豆腐,文说:“菠菜加酱水、豆腐煮之,不加笋尖、香蕈。”豆腐配菠菜,现有作凉拌,或滚汤热食,煮或加蛋,或加麵豉。麵豉和豆酱,也有相似的性质。
明代《山居本草》谈“椿芽”,也有提到豆腐,言:“俗名‘香椿’,芽嫩辛香,叶大便苦,多食动风。不宜与猪肉、热麵频食。同豆腐炒茹极佳。”椿芽现代可作凉拌或油炸,也会用于炒蛋、炒饭。古时椿芽用于炒豆腐,现在仍可见。
同属明代的《古今医统大全》,谈珍珠的药用方法,比较特别,详言:“豆腐内蒸过,铁臼内捣末研用。有用火煅,非其製也。一说入目,贵乎生用。”珍珠末现代作为中药,古时制法是先酿入豆腐蒸过,再捣磨成末。文中提到,珍珠末不用火烧,生用最好,具明目、养颜的功效,现代要用,还得依中医开的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