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机器人读博士\胡一峰

2025-08-13 05:02: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海戏剧学院今年招录了一位机器人博士生。这位名叫“学霸01”的幸运儿就读于戏剧与影视专业,是全国首位以“博士”身份入学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这些年,机器人行进于两个相交织的维度。一方面,它们在外观上越来越像“两足无毛”意义上的人,且拥有符合其“人设”的姿容。“学霸01”是个面白无鬚的男子,短发,瘦削,戴眼镜,妥妥的青年学子一名。另一方面,它们越来越以“同行”“同伴”而非“工具”的姿态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比如“学霸01”,它肩负的真正使命其实还是完成机器人作为“工具”的功能改善,却以“学生”或“同学”的身份面对老师或同学。这意味着这个“工具”的完善不是在它的实验室或生产线上完成的,而是像人类完善自己一样在生活场景中实现的,或者说,人类生活本身成了机器人的生产线。两个维度互相支撑,越像具体的“人”,就越能像人一样“生活”,反过来,越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活动,就会越像那个场景中的“人”。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生活场景这碗“米”,又会养出什么样的“机器人”呢?现在或许谁也没有答案。其实,在机器人的问题上,我们一直纠结于一个难题:既希望它像人,又害怕它像人。大多数以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文学或影视,都触及了这个难题,并由此创作出感动人、启发人的故事或场景。

  不过,文艺中的好故事一旦成为真现实,往往引发严峻的思考。就“学霸01”而言,作为一次实验,他或许不会对他的博士“同学”的就业等构成威胁,但如果以后还有“学霸02”以至于“学霸N”涌入博士学业就业或学术竞争的赛道,却可能刮起更猛烈的“卷”风。为机器人加入的新赛道制定新赛则,正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