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近日跟我抱怨,世上为何没有两全之法?想吃,就会滋生身材焦虑;想瘦,就不能尽享口福,是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对如此矫情又现实的矛盾?
此言一出,低头看手里滋滋作响的羊肉串,立刻觉得不香了。再回忆起那些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碳水之罪”,也陡然陷入沉思中:曾经毫无杂念的肉香、奶油,什么时候变成了卡路里的哀嚎?食物跟身材,怎么就成了水火不容的宿敌?食欲本是最纯粹、直接的本能,却不知不觉成了洪水猛兽、变胖元凶,就好像每次吃饭前,都要先筑起一道戒糖、断油的高墙,再视碳水为仇,来一次生理跟心理的“殊死搏斗”。
暗自兴叹一句,吃饭而已,何苦这么多戏。
抛去明星们特定的“镜头需求”不提,作为普通人,每日体能所需、工作消耗,本是首尾呼应的生态闭环,只要不是暴饮暴食,本就不该有任何负担,又怎需精密计算,为多一盘一口而如坐针毡?人们只顾着为镜中尺寸开启“饑荒模式”,倒忘了内在的原生堡垒也需要多巴胺的奖励,大脑接到的信号千千万,结果还是身体最诚实,当年它为了保护你建起营垒城池,如今你因私心落井下石,就也别怪人家转身翻脸,罢工明志了。任何循环都有固定节律,看似勇猛的“断腕之举”,实则无比荒诞。所谓窈窕,不过是人为困境,今日定要体重“不过百”,明天就得“下九十”,过犹不及背后是对健康的漠视。如果真的尊重身体,为何不在饕餮后,给予它足够的运动和放松?为何不能创造一个“美食”同“代谢”间的温和对话?黄油可颂没犯错,豚骨拉面也无过,“审美规则”时时变,唯身体跟你日日见,吃无原罪,不剥夺它的权利,不审判,才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