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电影剧照。
近日看了一部网评为佳作的电影《二○二五年的欧陆》(Kontinental '25),这部影片在今年柏林影展上备受瞩目,不仅入围金熊奖,更凭借其锐利而克制的叙事,夺下最佳剧本银熊奖。这样的殊荣并非偶然,而是来自于导演冷静犀利的视角,与对当代欧洲社会深刻的反思。
女主角是一名具有极强道德感和同情心的法警,在一次不得不驱逐一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任务中,发生了不幸的后果。这个意外成为全片的转折点。随后的故事几乎全部围绕她的挣扎展开─在法律与良知之间,她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质问自己:执行命令是否等同于正义?遵守体制是否意味着背叛人性?
本片并未走向戏剧化的灾难铺排,而是以近乎冷峻的镜头语言捕捉角色的内心裂缝。导演选择大量静止镜头与长时间凝视女主的脸庞,让观众与她一同承受那份沉重与矛盾。这种压迫性的观看经验,让人无法轻易抽离,仿佛我们也被迫站在制度与良知的交叉点上。
女主角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体悲剧,更是一面映照欧洲当前困境的镜子。当权力机构以“法治”之名实行驱逐与排斥时,电影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其中的荒谬与冷酷。《二○二五年的欧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议题片,而更像是一则寓言,提醒观众反思:我们所身处的文明,究竟在何处划定了“合法”与“人性”的界线?
演员的表演同样功不可没。女主角在面对上级时的冷峻、在流浪汉意外后的愧疚,以及独处时近乎崩溃的压抑,都展现得极为细腻而真实。这种复杂的层次感,让角色不流于单薄的“善良代表”,而是一个被矛盾撕裂的真实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