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单有这么一处古蹟,地处小石虎胡同,清代的毓公府和右翼宗学。一般认为,曹雪芹在京有据可查的遗迹共有七处,此为其中之一。曹公在此结交了敦敏、敦诚兄弟。进入民国之后,这里成为“国立蒙藏学校”校址。学校创设于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之手,旨在培养少数民族精英。
新中国成立后,院落一度用作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又改造为商场,名为“民族大世界”。九十年代后期,我到北京读大学,有时候去西单买书,顺便到这个商场转转,里面摊位多而挤,绕来绕去,像个小迷宫,有卖日用品、文具、旅游纪念品的,也有几个小吃摊。我记得,有一种煎饺十分好吃,需排队购买。摊主揭开大平底锅时,水蒸气猛地冲出来,完全看不清煎饺的模样,麵香肉香葱香油香却裹在一起四处弥漫,叫人食指大动。后来,去西单少了,某天看报,才知道商场腾退了,被遮蔽的古建筑正在恢复。
前几天办事正好路过西单,走进蒙藏学校旧址去参观。恰逢雨后,夏日的闷热解了不少。院子方方正正,空旷安静,难以找到当年商场的痕迹,就像当年这里是商场时,难以感受到古韵一样。院子分东西两路,西路三进院落,东路四进院落,目前设计为几个展厅,按历史顺序,陈列中华民族团结史的图片实物。另有一间小些的屋子,专门介绍蒙藏学校,也就是这处古建的前世今生。更使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则是院子里的大枣树。它在这里扎根四百馀年了,枝繁叶茂,结满了青色的枣子,一派盎然生机,把这院子里新的老的建筑,连同空气,都渲染得开朗起来。
匆匆看完展览,又回到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此时,雨气渐消,暑热复返,目光越过院落围墙望出去,商圈繁盛,高楼林立。时尚和古朴看似各据一方,互不相扰,却又气息相连,吐纳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