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工部集》,名字很唬人。工部是古时中央六部之一。单看名字,杜甫俨然是朝廷柱石。其实他的最高职务“检校工部员外郎”,是个中层官职,而且“检校”只是虚职,并非实授。难道是老杜吹牛?
唐代诗人,大多数都入朝为官,但地位千差万别。像元稹、张九龄,都做到了宰辅。至于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白居易,吏部侍郎韩愈,尚书右丞王维,秘书监贺知章,都是相当于现代的部长级高官,称为“白傅”“韩吏部”“王右丞”“贺监”,都不为过。
杜甫是“诗非穷极不能工”的典型,诗歌水平与生活水平成反比。要说他有点“官迷”心态,并不冤枉,孜孜于功名,却很不得志。只被唐肃宗安置了个“左拾遗”的小官,名义上职掌谏言过失,其实哪有“遗”可拾。后来沦落四川,被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郎中、员外郎,大致可比照现在国家部门中层的司长、副司长。但杜甫只是“检校”,相当于“二级巡视员”的非领导职务。如此就将“工部”顶在头上,似乎确有些“膨胀”。
其实,这个“工部”,指的并非工部整个衙门。六部各辖四司,排第一的“头司”,与本部同名。工部就设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因此,杜甫的“工部”,指的只是“工部司”。张籍号称“张水部”,柳永别号“柳屯田”,也是因为当过相关司的员外郎。
杜甫的成就根本无需用官职衡量。而且像元稹、白居易、韩愈这些高官显宦的《元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韩昌黎集》,都淡化了官味。为何《杜工部集》要挂个有名无实的官衔?这也跟杜甫没关系。《杜工部集》是宋人所辑,加个官名,也算告慰杜甫恓惶的一生。而元白韩等人的诗集,是本人或朋友、门生辑录,也就无需自表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