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取快递,发现小哥不是负责这一片的小宋了,换了个陌生面孔,我随口问了一句:“小宋休假了吗?”陌生面孔答道:“他不干了。”我又问:“去哪儿,回老家了吗?”答:“不清楚。”陌生面孔姓郭,看着比小宋还年轻些。或许小郭确实不知道小宋的去处,又或许他知道但不愿意向我这个陌生人透露。其实,我和小宋不算陌生了,从我换到现在的工作单位,他就是这片的快递员,而我在这里工作十年了,收寄过几百次快递。不过,我和小宋也不熟悉,除了长相,我知道的只有他是山东临沂人,仅此而已。
当然,和许多只有一面之缘的“好友”一样,我有小宋的微信,取快递、寄快递时,都会给他发语音。而这种语音联系,有时候很像呼叫“小爱同学”。我们喊“小爱同学”,不是“招呼”,而是“吩咐”。招呼,可以仅为联络感情,而吩咐,必然要落实某个事项。“惟愿无事常相见”,是我们向往的相处状态,却很难用于和人工智能相处的场景之中。因为,没事的时候我们往往想不起它的存在。
早有学者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很多社交进入“半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双方的互动层次介于陌生人和朋友之间,除非有事,不会主动联系。在我看来,“半熟”体现了人际关系的“人机化”。
时下,人工智能正努力以“人”的面目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它逐步适应和靠近“我们”的交流方式,有时它会抱歉地说:“我会努力掌握这项技能”;另一方面,它也在“训练”我们适应它的节奏,比如,汽车智能导航常会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听清,您下次可以试试这样说……”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人机磨合调试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改变人与人交流的情态和语态。或许,我们应该对此有所警惕,珍视每一段关系的建立和消失,以免活得越来越像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