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他乡遇知“音”\蓬 山

2025-08-22 05:02: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搭飞机回北京,在日本的机场遇到一桩趣事。回收汽水罐的废品箱投放口,分别用日文、英文、简体中文、韩文标注。中文赫然是三个大字“空罐儿”。这把我们来自北京的几个人,全都逗笑了,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都很好奇想看看翻译者是何方神圣,但估计是个来自北京的留学生或华侨。没想到,在这异国他乡,迎头撞上“儿化音”。最先涌上心头的倒不是亲切,而是幽默的喜感。南方的朋友,则可能会夹带些许迷惑了。

  等到着陆北京机场,电子屏上赫然指示:“这儿是二层东出口。”又是“儿化音”,神奇。“儿化音”其实不是北京的专利,东北、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也都有这种现象。不过,一般都用于口语。诸如“这儿”,在告示、标语、通知上通常还是使用“这里”“此处”等书面表达。当然,把“这儿”打在电子屏上,随心率性,倒也透着一股不见外的好客。

  又想起几年前在香港机场,跟一位年轻工作人员问路时,他得知我们来自北京,便问“你们是一、块、儿吗?”弄得我们一头雾水,反复几遍才弄清楚。原来他正在学习普通话,也对“儿化音”感兴趣,只是尚不得要领。“儿化音”讲究快,“儿”字实际上是很轻地黏合到前一个字里。就像“块儿”两个字的发音“Kuai Er”,要连读成“Kuair”。如果还是一字一顿地读成“Kuai-Er”,就不对了。但这位年轻人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相信他现在已经熟练掌握技巧了。

  “儿化音”也不是随便用的。“一块儿糖”可以用,但“一块钱”就不能“儿化”。“土豆儿泥”(即薯蓉),“儿化音”要加在“豆”字后面。如果加在“泥”后面,“泥儿”则变成身上泥垢的意思,太影响胃口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