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说明书的美\米 哈

2025-08-22 05:02:4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时候,最能带来快乐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消息,而是一些细节。比如说,你拆开一件新买的电子产品,盒子里附带的说明书竟然排版优雅、插图精致,纸张还带着淡淡的纹理。那翻开的瞬间,会有一种莫名的心动。

  那不是因为你真的急着去看如何安装电池,或怎么设定某个功能,而是因为发现有人在这里花了心思。这份用心,传达到你手上,让你突然觉得世界没有那么草率。

  我们对说明书的期待通常很低。它往往是一叠廉价的纸,字小得要命,翻译潦草,还常常让人越看越糊涂。但偶尔,你会遇上一份用心制作的版本,字体清晰,图片准确,甚至还有一点美感。

  此时,你会想:原来一份说明书也能这么漂亮,甚至可以像一本小册子那样值得收藏。于是,你竟有了点小小的幸福感。这幸福不指向某个终极意义,而是单纯来自“有人把细节做好了”的惊喜。

  换句话说,我们在说明书里感受到的幸福,来自一种秩序感:这个世界,至少在某些角落里,还有人愿意仔细说明、耐心解释,更以优雅的方式来完成。

  想到这里,我就想到一九一五年法国艺术家法兰西斯.毕卡比亚(Francis Picabia)的作品《这里,这就是史蒂格里兹》(Ici, C'est Stieglitz)。这幅画本质上就是一份“说明书”,却不是要教你安装什么东西,而是要“解说”一个人。

  毕卡比亚把推动他早期事业的摄影师兼画廊主阿尔弗雷德.史蒂格里兹(Alfred Stieglitz),画成了一组机械零件的组合:风箱相机、汽车排档杆、煞车杆,上方还写着“IDEAL”(理想)这个词。画面乍看就像是一张技术手册的插图,却带着挖苦的意味。

  说明书通常是为了帮助人理解,而毕卡比亚的这份“肖像说明书”却有点刁钻。它的刁钻与挖苦,从何说起?下回分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