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读原著\蓬 山

2025-08-29 05:02: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内地一位知名的社会学教授,发文向读者致歉。教授曾经摘引过有关“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的观点。然而,经过查证,戈夫曼并没有写过这本书,也没有其他学者写过这本书。换言之,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本书。

  教授的真诚和坦率,值得点赞。这是治学应有的态度。触目所及,目前在众多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短视频里,关于《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的内容成千累万,很多人转载、引用,不乏一些知名大V、学者以及正规媒体。

  其实,这种以讹传讹的事情,也有其原因。虽然没有《傻瓜的共振》这本书,这“傻瓜的共振”这个概念,确实能够很形象地概括互联网时代固化信息茧房、放大极端认知的现象。

  但问题在于,如果真要阐发这一现象及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进行深入研究。假托戈夫曼的名义进行杜撰,以及贸贸然转引一个虚构的书籍,既不符合学术规范,也有失严谨,误导大众。而以讹传讹的过程,也是另一种类型的“共振”。

  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菜市场,人人都能吆喝两句。鱼目混珠,防不胜防。还有一句烂俗的话:“人性中最大的恶,不是自私,不是贪婪,不是虚伪,也不是狂妄,而是为难他人。”各位读者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检索一下,说过这句话的有莫言、王朔、余华、刘震云、李敖、林语堂、稻盛和夫……他们都成了莫夫曼、林夫曼、稻盛夫曼。

  尤其当下AI工具大行其道,更要提高甄别意识,擦亮火眼金睛。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原著。比如看到有人提到《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不要就“拿来主义”,而是去找找原著,如果找不到,那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读原著能让人更好地抵御信息噪音。拾人牙慧往往容易呛到毒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