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联大访古记\胡一峰

2025-08-29 05:02: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西南联大是我辈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算上这一次,我已三至昆明,可前两次来去匆匆,没时间一访联大旧址。这次专门留了半天时间,前往“朝圣”。

  联大旧址及博物馆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联大校门、教室是复原的;李公樸、闻一多两位先生的衣冠冢,“一二.一”运动中殉难的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四烈士之墓,却是旧物。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联合办学的故事耳熟能详,这次参观博物馆发现一份布告,却是以前不曾留意的。抄录如下:

  查临时大学近由长沙迁昆明,各大学生徒步前往,今日(十六)可抵本县住宿。本县无宽大旅店,兹指定城厢内外商民住宅统为各大学生住宿之所。民众或商民,际此国难严重,对此复兴民族领导者──各大学生务须爱护借重,将房屋腾让,打扫清洁,欢迎入内暂住,并予以种种之便利。特此布告,仰望商民一体遵照为要。

  布告上的签署人是当时玉屏县县长“刘周彝”。长沙临时大学组建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当年底,南京陷落,武汉告急。一九三八年二月,长沙临大师生分批西迁昆明,其中三百名师生徒步横穿湘黔滇三省,途经玉屏,受到礼遇。我查了资料,关于这位刘县长,所获甚少。因这份布告,刘县长名垂青史。

  在旧址,我再一次读了西南联大纪念碑。冯友兰先生在碑文中说,“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亙古亙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国文明延绵不断,与崇文重教之精神密不可分。刘县长的布告,让人看到这种精神,以及社会在此精神薰染下对青年学生的爱护,而这正是西南联大不朽事业的社会根基。由此再读那段历史,更觉博大深沉。(滇行六记之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