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呼和浩特的每个清晨,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烧卖的香味。这香味从老巷子里飘出来,推开任何一家饭店的门,都能看到一屉刚出炉的烧卖,带着羊肉的鲜、大葱的香和热腾腾的面皮气,一壶滚烫的砖茶,几个閒聊的人,那氛围和广东的茶楼颇为相似。
对呼和浩特人来说,一天不好好吃顿烧卖,就好像没醒透。虽然现在酒楼的烧卖品种多样,但传统的大葱羊肉烧卖,至今仍是这座城市早餐的绝对主角。你很少看到,一座城市这样整齐划一、从老到少,郑重其事地吃同一样早点。
呼和浩特的烧卖好吃秘密全在羊肉,内蒙古的羊,吃的是草原上的沙葱,喝的是清泉,肉质细嫩不膻。老师傅选羊腿肉,手工切成小丁,肥瘦相间,调馅时只加盐、姜末和一点酱油,最后撒上一大把葱段,解腻提鲜。包烧卖更是手艺活,面皮擀得很薄,边缘起褶,填上馅,虎口轻轻一收,顶端微微开口,蒸出来一朵朵的“漂亮又鲜香”。
正在呼和浩特举办的中蒙博览会上,让这一口烧卖走上了更大的枱面,它成了呼和浩特亲切的文化名片,中外客商围坐一桌,语言不一定通,但吃烧卖的动作是一样的,夹起来、蘸点醋、吹一吹、一口吞。于是烧卖不再只是早点,成了生意谈拢的媒介,成了没有压力的交流方式。
无烧卖,不青城。说得不只是吃,是一种从胃暖到心的习惯,一屉烧卖端上来,是草原的厚道,也是市井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