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栏报道香港管弦乐团新任行政总裁Bernhard Fleischer,提到他缺乏管理乐团经验,是港乐半世纪职业时期罕见的。有读者询问历任港乐行政一把手的履历。以下简单介绍一下。
港乐一九七四年职业化前,行政工作由乐团成员义务兼任。转为职业乐团后,实行音乐季,由专人负责策划节目及客席音乐家来团演出、招聘本团外籍乐师、推广等大量工作。从各总经理(二○○三年改为行政总裁)的背景来看,总体分为两大类。
一是本地不一定有乐团背景的专业人士。例如苏孝良以其钢琴专业,一九七五年成为首任总经理,二○○九年再任行政总裁。另一位原副总经理李美伦,一九九六年晋升成为总经理。首位行政总裁梁世华二○○三年上任前是康文署署长。
二是外籍专业人士,全部具有乐团背景,个别更是当地乐团一把手,经验丰富。例如一九七九年到任的杜辉尊(John Duffus)在苏格兰歌剧院工作十二年,领导港乐七年期间,功绩甚丰,包括与香港唱片公司合作,灌录多张唱片,留下珍贵纪录。也创下红馆演出三场总售票三万五千张的纪录、一九八六年带领港乐首访内地等。去年他出版回忆录,一读钟情(附图)。
接任的郭纳智(Stephen Crabtree)是原伦敦爱乐乐团执行总监,曾任该团低音大提琴手,香港回归前由李美伦接任。至于继任梁世华的简宁天(Timothy Calnin)是时任总指挥迪华特在悉尼交响乐团时的助手,之前曾任英国古乐学会乐团总经理。最近两任行政总裁麦高德(Michael MacLeod)和霍品达(Benedikt Fohr)同样管理乐团多年。后者五年港乐任期有三年疫情停摆,发挥有限。
新任总裁既非本地,也非乐团专业,这“双非”身份如何管治百人乐团,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