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广东人多爱竹昇麵,大概就像川渝人离不开辣椒,北方人挚爱酸菜一样,属于骨子里的亲近。不信就去广州老城区,随便一家面店,只要老板敢挂出“竹昇麵”仨字,基本就是在拍胸脯跟你保证──我这店,手艺祖传,绝不会差。
竹昇麵,名字听着颇有江湖气,诞生也全靠真功夫,从配方到制作工序,都堪称独一无二。秘诀之一,上等面粉加鸭蛋,不添一滴水。怎么做?就要说到第二步,也是最有视觉冲击力的“竹昇”了。製麵师傅骑在大竹竿的一端,以身体重量反复弹跳,用固定节律一起一伏,另一端按压在麵团上,麵团受力均匀密度变大,口感才能无比弹牙。一听便知,这可不是轻松的事儿,力道轻了,麵质松散无筋骨;力道重了,则易压死面筋,缺失活性。所以不仅驾驭竹竿需要纯熟技巧,就连师傅的体重也有要求。千锤百炼之下,麵团中的筋络被驯服、延展,化作绵密的网络,才算大功告成。
这样做出的麵团,柔软紧实,面条自然也出落得与众不同。耐煮不烂,捞起来还能“根根分明”,就像刚打完髮膜又吹顺的头发,滑得发光。再配上用猪骨、鱼和鸡骨熬出的高汤,一口下去,鲜得眉毛都要离家出走。人人都知竹昇麵爽口弹韧、蛋香浓郁,但我始终觉得,还有些特质,是这些形容词远不能比拟的。它们拼凑成了风土人情,也让我心头的眷恋,在离开了很久之后依旧鲜活,栩栩如生。仔细回忆,我对它的情愫,也跟很多人一样,是被“香港文化”带飞的。它走出故土,飘到维多利亚港上,飘到TVB的桥段里,“一碗云吞竹昇麵,一杯冻柠茶”就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回响。哪怕你阅“麵”无数,但唯有它的“弹”,多年以后,仍在撩拨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