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绍兴鲁迅纪念馆外一幅鲁迅夹烟的墙画引发讨论。有观众投诉称这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引导,建议馆方做出修改;而更多人则主张尊重历史与艺术的原貌。这场争议引发了如何看待历史呈现、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的公共讨论。
纵观鲁迅的一生,有几样嗜好始终伴随其左右,吸烟、饮酒、喝茶、吃糖皆在其中,而吸烟的瘾头尤为浓烈。因此,不少画家在刻画鲁迅形象时,总会特意将“夹烟”这一标志性动作融入作品,塑造出带有生活温度的、立体丰满的“先生”模样。如果无视艺术的象征性与多义性,将墙画的展示与现实中的行为倡导直接画等号,无异于用实用主义的标尺消解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正如我们不会将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诗句解读为鼓励酗酒,也不会将梵高笔下的星空视为对“熬夜”的推崇,对待鲁迅夹烟的艺术形象,同样需要给予艺术创作应有的尊重与解读空间。若以当代健康观念为由,强行抹去这一细节,本质上是对历史真实的“选择性裁剪”,消解了历史人物的丰富性。
让青少年远离烟草危害,关键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引导,而非对历史艺术形象的简单修改。况且,真正的教育不在于隐藏世界的复杂性,而在于培养青少年理解和应对这种复杂性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年轻人理解历史背景与当代标准的差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相比修改图像,这种教育方式更能帮助他们在面对纷繁信息时做出明智选择。
鲁迅曾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今天的我们同样需要以理性与智慧来看待这幅夹烟的鲁迅墙画。尊重历史不等于全盘接受过去的一切,关注现实也不意味着要以当下标准来苛求历史。在历史真实与当代关怀之间,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多元价值中寻求平衡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成熟社会应有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