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菜有菜味\蓬山

2025-09-12 05:02: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回老家,邀了几位中学同学家中小聚。老友啖菜而叹:“菜有菜味!”一语既出,满座皆颔首,都觉得与超市买来的菜味道不同。其实,豆角青椒之属,无非家常小炒。此味何来?不过是从屋西河沿菜畦新摘,经母亲素手烹炒,自灶台直达餐桌罢了。

  那片菜园不大,横竖几十步便可量尽,却俨然是微缩的江山,高低错落,生机盎然。大葱、韭菜列队如戍卒,芋头亭亭如荷叶,茄子紫袍垂垂,青椒悬枝若碧玉,西红柿则似小灯笼,但不是超市里的西红柿那样鲜艳,而是泛青的浅红色。采摘之时,指尖触及茄蒂的微刺,黄瓜表面的糙粒,执手相看,竟有一种奇异的亲切。超市里的菜,只是一个商品;菜园里的菜,是自己亲手栽植的独一无二的成果。

  想来,这“菜有菜味”也是有道理的。超市中的蔬菜光鲜亮丽,排列整齐如仪仗队,但大多数都是通过冷藏车,进行了千里迢迢的冷链运输,虽然保存得仍然很新鲜,但依旧经过了温度湿度的各种变化。而“菜有菜味”,是一种没有距离、没有隔膜的味道。蔬菜从脱离泥土到进入唇齿,不过百步之遥,没有冷藏车轰鸣,没有货架滞留,阳光刚刚照耀过它,雨水刚刚滋润过它。锅里“滋啦”声响,豆角、青椒的清香被热油喷薄而出,西红柿化作一锅汤汁,简简单单烹调出一口“刚刚”的鲜。

  科技将四季压缩为恒常,“时令蔬菜”已成为一个过去式。原来只在夏秋才能吃到的各种新鲜蔬菜,如今一年四季都被摆在市场的货架上。那些在温室大棚里精心呵护培育的蔬菜,越来越精致,味道却越来越模糊。而菜园里的蔬菜,却是经风历雨,随着季节气候自然长大,还蕴含了一段无法被冷链运输的乡愁。也许这也是味道差异的原因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