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墟里/独处\叶歌

2025-09-12 05:02: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二○二○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在英国大学工作的心理学家Netta Weinstein对社交隔离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深表忧虑。然而之后的调查发现事情并不像她想的那么糟糕。

  孤独带来的心理问题并没有急剧增加,老年人和青少年反而从疫情期间的独处中获得了乐趣,只有中年人似乎最难适应“孤独”。后续研究还证明,正因为独处常被社会赋予负面意义,不少人才对此望而生畏。如果我们对独处的状态加以正面诠释,孤身一人就不会显得那么可怕。

  主流价值观推崇热闹、忙碌、红火,似乎人气高才是最佳生存状态。但Weinstein和其他科学家发现,独处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沉浸式体验当下,也更能和大自然发生共鸣。而且,并非只有内向者才能享受独处之乐。内向或外向性格者都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其中个性自立、不易被外界干扰者最善于享受独处。

  Weinstein小时候全家颠沛流离,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本人曾深受“文化冲击”之苦,常觉得和周围同学格格不入。但这种经历也培养了她凡事求诸于己的坚韧和享受独处的能力。她还建议,如果我们能多费点心,有意识地创造独处机会、营造特殊氛围,效果会更好。比如,有人不但特地在繁忙的日程中留白,而且还设计了点燃蜡烛等仪式,让独处时光显得更温馨、美好。

  这些建议听来都很有道理,但自由选择独处和强制被迫独处显然不是一回事。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状态首先就是一种奢侈,更别提在社交媒体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短视频称霸天下的现实语境中,能有意识自我戒断网瘾有多难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