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AI越来越“灵”,哪个职业会被AI取代,成了普遍关注的话题。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份来自微软研究团队的报告,对不同职业被AI取代的风险程度作了量化分析,列了详细名单。位居榜首的是翻译和口译人员。这几年,随着翻译软件智能化程度提高,翻译这一行受冲击颇大。如我这般的“哑巴外语”走出国门更有底气,外语专业的朋友却发出“马上要失业喽”的自嘲。
失业名单里紧跟翻译之后的,还有历史学家、作家。人工智能写诗写文,确实屡见不鲜。历史学家的出现却让我有些诧异。转念一想,便也想通了。翻译、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工作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信息和语言处理。而这正是生成式AI的核心能力。
不过,我还是对上述行当抱有信心,因为,这些职业入门易而进阶难。如果翻译只求“交流”,写作只求“说明”,历史学家只做史料的汇编和索引,那AI着实更强。但若翻译追求“信达雅”,在两种语言之间无缝转接且各得语言背后的文化之妙;若写作要传达言外之意,收兴味悠长之功;历史学家要从史料里读出世道人心,具“了解之同情”,概言之,若要参透语言文字蕴藏的微妙情感和文化密码,那么,真人对于AI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哪些东西帮助我们不被AI取代?答案大概是共情力、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元素。其实,这些东西在任何职业中都用得到。文学创作不用说了。我读过一些历史学家的学术自述,很多时候,绝妙的观点不是来自于枯燥的数据或案例统计,而是源于阅读史料时的灵光一现。翻译也是如此。我读到过同一首诗,经两位译者之笔,其一馀香满口,另一却味同嚼蜡。当然,AI在进化,今日保住饭碗的优势,明天或便丧失,但对职业的思考随之深化。而这,或许是“谁会被AI取代”之问的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