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当情绪成为了创造力(上)\米哈

2025-09-15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时候,我们会被愤怒与焦躁淹没。那是一种说不清的力量,冲撞身体,既想爆发,又在压抑与失控之间。这样的状态,大概都寄存在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里,例如《秋天的节奏(No. 30)》。

  这幅作品是波洛克最具代表性的“滴画”(drip painting)之一,画布巨大无比,高超过两米、宽逾五米,铺满了整个视野。乍看是一片混乱,黑、白、棕、蓝交织成似乎随意洒落的线条,却在观者凝视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某种节奏感。

  题目里的“节奏”,是实在的。创作时,波洛克将画布放在地上,手持刷子、棍棒,甚至铁罐,绕着画布行走,挥洒、滴洒、泼洒颜料。这种方式不只是绘画,更像是一种肢体的舞蹈。画布成为了他情绪的场域,每一个挥动都带着怒气、痛苦、焦躁,却又在重复的线条中形成了韵律。

  评论家罗森伯格曾为此提出“行动绘画”一词。他指出,波洛克所画的不只是结果,而是整个行动的轨迹。换言之,画布不再是静态的载体,而是情绪的场地。这一突破,使纽约画派跃升至世界艺术舞台,也让“抽象表现主义”成为战后艺术的核心。

  这样的创新,并非来自一个冷静思索的艺术家,而是来自一个几乎被情绪撕裂的人。波洛克的人生,从头到尾都在与愤怒和自毁之间搏斗。他出生于一个破碎家庭,父亲嗜酒、母亲强势,家庭关系长期充满冲突。五个兄弟中,他是最年幼也最迷惘的一个,童年时看到父母的关系崩解,早已将愤怒深植于心。成年后,他自己也染上酒瘾,经常暴力失控。朋友形容他“像有一个过大的引擎装在身体里”,能量无处宣泄。

  幸而,他找到了艺术。早期,波洛克深受墨西哥壁画家与美洲原住民图像启发,试图以原始符号去表达内心的浑沌。直到后来,他遇上了精神分析学与荣格理论,又逐渐找到一条新路,即将潜意识的爆发,直接用肢体动作传递到画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