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话剧团演出的音乐剧《大状王》,为香港出品的舞台剧建立了品牌。该剧不单在香港一再公演,亦能在内地不同城市巡回演出,让更多观众能够认识香港戏剧制作,实属美事。《大状王》的成功窍门其实并不复杂,音乐剧最重要的元素:曲、词,以及演员的歌唱造诣都在不断改良,以臻完善。剧本和舞台呈现手法,亦能配合年轻观众口味,能够获得普罗观众共鸣。
《大状王》以清代广东民间讼师方唐镜为核心角色,剧情涉及多宗不同案件,因而产生连场公堂审案的场面,充分发挥控辩双方的戏剧冲突。
公堂审案的戏剧其实十分普遍,我国戏曲便有不少“大审戏”,一方面以理言情,另一方面亦借情说理。《三司会审玉堂春》便是当中著名的剧目,无论京剧、豫剧、秦腔,都有相同故事的戏码。粤剧方面,普罗观众都熟悉的“大审戏”,其中一齣热门剧目应是《香罗塚》。编剧唐涤生撰写的《香罗塚》,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拍成电影,由名伶任剑辉、吴君丽、罗剑郎等担纲演出。该剧是粤剧“六柱制”以外较罕有以双生配花旦的戏码,讲述一段三角奇情关系,剧情峰回路转,引人入胜。全剧核心场面,就是女主角林茹香于下半场在公堂被审讯。剧情重重误会,引致高潮迭起。林茹香在剧末演唱主题曲,引起不少观众同情之泪。近年好些生角演员参演《香罗塚》,既可演剧中的武官赵仕珍,亦可演老师陆世科,可见该剧的角色能够给予演员发挥演技的空间。
西方剧场亦有不少“法庭戏”,例如King Sir钟景辉曾经亲自参演的粤语翻译剧《承受清风》,该剧根据二十世纪初轰动美国的法庭诉讼案件而成。剧中控辩双方的律师在法庭上连场争论、雄辩滔滔。除了King Sir演出,当年亦有资深演员梁天饰演律师,二人的演绎旗鼓相当,令“法庭戏”倍添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