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因事到元朗,突然想吃烧鹅,想起又新街一家食肆,之前探店数次,都觅食不果。再访店,门外已有人龙,等待午休后开店。烧鹅“下庄”,再加卤水鹅掌、鹅翼,像是老饕标配的吃法。烧鹅半只,分“上庄”(上半部分)、“下庄”(下半部分),“上庄”包鹅翼,“下庄”包鹅腿。鹅腿肉多,不少食客钟爱,所以点选的较多,价钱也比“上庄”贵一些。
久未尝烧鹅,半只买回家。食肆用上当日农场直送黑棕鹅,鹅肉味浓,鹅皮酥化,堂食一定更好。烧鹅古代早见,清代《扬州画舫录》有提到“火烧小猪子,火烧鹅”,就是烧乳猪、烧鹅的记录,不过制法如何,书中未有详写。
清代《养小录》有记“白烧鹅”一条,烧鹅的方法记录更详,言:“肥鹅治淨,盐、椒、葱、酒多擦内外,再用酒密涂遍。入锅竹棒阁起,入酒、水各一盏,盖锅以湿纸封缝,乾则以水润之。用大草把一箇烧过,再烧草把一箇,勿早开看,候盖上冷,方开翻鹅一转,封盖如前,再烧草把一箇,候冷即熟。”
肥鹅去毛去内脏,先用调味料、辛香料醃鹅的内外,烧前再涂一遍酒。用竹支穿起鹅,再入锅,令鹅不贴锅底,就像现代焗炉中,穿起食物的横支。不过古时横支不会自转,所以要人手翻鹅再烧。文中的烧法,实际就是现代焗炉的原理,上加盖封湿纸,将热气封死,烤前锅底加酒水,令鹅肉烧时不会太乾,另有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