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仔麵的身世,像深水埗凌晨的街景,灯光昏黄,人声鼎沸,疲惫却带着一身不肯输的倔强。它在香港上世纪五十年代诞生,那时这里还不是购物天堂、美食胜地,而是各路人惺惺相惜的“十字路口”──混杂着粤语、普通话、潮州话,宛如一锅煮沸的汤。大家要填饱肚子,就有人在手推车上架起煤炉和锅,装着汤汁、面条和配料,走街串巷,于是得名“车仔麵”。
那时候的“车”上,“几大金刚”已坐稳山头。鱼蛋、猪皮、萝卜,在哪都不会少。旁边一扎紮麵活像武林门派的旗,管它顺境逆境,傲然迎风、筋骨不散。配料选罢,摊主麻利地下麵、添料、淋汤,几分钟就热乎乎到手,不管带多少钱,也能吃得畅快淋漓。那时候的港人,没时间矫情,活的都是斗志,纵然置身大时代的夹缝中,依旧要弹出自己的江湖地位。后来煮食的格子越来越多,配料五花八门,手推车搬进茶餐厅,可车仔麵的天地,却越活越宽敞──商场食肆,夜间旺舖,就连港片中麻雀洗牌哗啦啦的声音背后,都有一口口吸溜麵的“背景”,热闹粗粝,硬是跟岁月磨出了默契。
至于口感,得拆成三层看:第一层是麵,要粗要韧,碱水麵最佳,会在齿间回弹,还能挂住汤汁;第二层是汤,就像很多店家现在会把咸水麵换成米粉、河粉,甚至公仔面,如今的汤也不全是当年的模样,经典的用萝卜、猪骨、虾米熬製,虽不富贵,但鲜美回甘,能将之后各种食材的味道串联在一起。创新的有咖喱、沙嗲,浓字当头,自带风骚;第三层就是配料,猪皮最惹味,午餐肉最有人气,萝卜是相当重要的配角,再加上豪华的牛腩,呼啦啦都埋在汤里,世事深不见底,人心却永远温热,有情有义、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