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骆克道公共图书馆,讲“中国文化在生活”专题讲座,分享“中秋应节文化食谱”,从时节讲到烹调,借阅读和美食,弘扬中华文化。参加者说,中秋多吃芋头和梨,古时煮法更为多样,风味跟现在的食物不同。
芋的煮法谈得多,梨的吃法同样精彩,简单做法可见北宋《太平圣惠方》,有“梨汤粥方”,专治“小儿心脏风热,昏愦躁闷,不能下食”,指小孩患风热感冒,头脑不清,烦躁厌食。煮食方法不难,只需梨和粳米,做法如下:“以水二升煮梨取汁,一盏去滓投米,煮粥食之。”梨三个去皮,去芯切块,用水煮梨,取部分去渣放米煮粥,煮粥依个人喜好,或稠或稀都可,剩下梨汤,可以单饮。
清代《医方类聚》有类似的食疗方,记录“煮梨汤”的做法,“治风热攻心,烦闷恍惚,神思不安”,功效与上文“梨汤粥方”相同,因同样以梨作为食疗的主角,煮法是用梨和砂糖,“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分温二服。”用大碗的水,煮切好的梨,内加砂糖,煮至水减至六成满,过滤出甜汤,分成两份,于两餐饭后,温热饮用。现代的冰糖炖雪梨,明显是这食疗方的变奏版,冰糖添润燥的功效,梨的类种可随心选择。
梨水可喝,还可涂面,北魏《齐民要术》提到:“小儿面患皴者,夜烧梨令熟,以糠汤洗面讫,以暖梨汁涂之,令不皴。”皮肤因寒冷干裂,可先用米糠煮热水,先温洗面,再用煮好的暖梨汁涂面,足见古代早有护肤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