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科技改变社会的趋势,许多人会引用“未来已在此处,只是分布不均”这句话,据说此言出自科幻大师威廉.吉布森。历史地看,科技是未来最强大的塑造力。近些年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迭代更新,更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塑造沿着稳定的方向以加速度的状态推进。那么,“未来”的样子自然就在科学发展的走向之中了。而科技在生活中分布之不均匀,不仅表现在区域或行业,还表现在人群。
这几年,“科技适老”引起广泛关注,反映了“未来”在不同年龄群体中分布得不均匀。互联网覆盖率城乡差距的持续缩小,则说明“未来”区域不均的问题正在改善。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未来”同样有多有少,甚至忽多忽少,时有时无。比如,智能工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但有时它响应不力甚至胡言乱语,令人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再如,有的人满身高科技产品,赛博感十足,但其观念言行别说“未来感”,连“当下感”亦不足,似乎还停留在刚出丛林的“过去”。
“未来”的不均匀分布,给生活之路带来了些许曲折崎岖。而科技给未来造成的影响是整个的,因此,经其塑造的“未来”并不限于新科技,还应包括与新科技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伦理。绝大多数时候,文化伦理调整的速度总是跟不上科技。因此,“未来”的不均匀分布还有一种情况:科技已经抵达而文化伦理还未赶到,如此造成的崎岖,走起来愈发费劲。比如,我们上网积累的大数据,究竟该如何运用才能避免反噬自身。再如,人工智能参与生活的范围和程度,是否应该或该如何设定合理边界。
不过,从不均匀到均匀再到新的不均匀,螺旋式前行,正是人类通向未来的法则。卷入螺旋的我们应做和能做的无非是保持开放心态,以尽可能柔软的身段迎接和适应不均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