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当情绪成为了创造力(下)\米 哈

2025-09-19 05:02: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回提到,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有一个几乎被情绪撕裂的人生,但他遇上了艺术,并把怒火与焦躁化为视觉能量。这是一种彻底的诚实,他不企图隐藏自己,将情绪化成创造力,并以此建立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

  于是,当我们观赏《秋天的节奏(No. 30)》时,强烈的感觉就是“爆炸”。颜料像从内心炸裂而出,飞散在画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爆炸,让人感受到一个脆弱内心的混乱,也让人意识到情绪的毁灭力,以至它被承认、被接纳后的创造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波洛克的滴画看似随机,却常常带给人一种出奇的秩序感,这就像在混沌中的呼吸韵律。

  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压抑怒火,怕它破坏内心的安定,怕它让自己失控,于是选择压抑。可是,压抑久了,愤怒可能以更危险的方式爆发。然而,“接受自己的情绪”不是一句空话,它意味我们有勇气承认:我就是会愤怒,我就是会痛苦。下一步,是问自己:我能否找到一种方式,让这些情绪不只是吞噬,而是转化?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不是逃避,而是面对。波洛克的《秋天的节奏(No. 30)》不是一首平静的秋日诗,而是一次与愤怒共舞的行动。它展示的不是情绪的消失,而是坏情绪转化为创造力的瞬间。这,或许才是我们能从他短暂而激烈的一生中学到的重要一课。

  的确,我没有要浪漫化坏情绪,也没有企图要美化波洛克的人生。他的愤怒,他的不安,没有因创作而全然消失。他的酒瘾与情绪问题,最终还是摧毁了他。在一九五六年,他因酒驾车祸逝世,年仅四十四岁。

  这让我们更明白,所谓正视情绪,不是随便找一个出口了事。创作,或许是一条路。但如果这方法无法减轻你的痛苦,那么希望你能记得,重要的不是假装自己没有情绪,而是给它一个真正能够被承接的空间,而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绝不是软弱的表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