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本栏介绍了由香港康文署与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正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的“万众一心 维护和平”纪念展览,并特别提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以中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及其背后动人的故事。本期将聚焦展览中的另一亮点——艺术大师徐悲鸿的水彩画作《琵琶行》(附图),并探讨其与香港、国家命运及抗战历史的深刻连结。
理解《琵琶行》的价值,须从其创作背景说起。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大片国土沦陷。香港因地理和政治的特殊性,成为内地文化艺术界人士暂时的避风港及抗日宣传的重要后方。徐悲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成为香港抗战文化力量的一员。
徐悲鸿与香港渊源深厚。上世纪三十年代,三度来港举办画展,并与香港大学中文系的陈君葆、许地山结下深厚友谊。一九三八年,徐悲鸿于港大冯平山图书馆举办画展,由中文学会主办。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二年间,他多次举办筹赈画展,义卖数百件作品,并将所得全数捐助祖国抗战,体现“艺术为国”的崇高情操。
《琵琶行》创作于一九三八年,赠予港大中文学会,现藏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画作题材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徐悲鸿以西方水彩技法融合东方诗意,细腻刻画琵琶女弹奏时的愁苦神态。
在抗战背景下,这一题材蕴含深意——画中琵琶女的流离失所,正是当时千万中国民众的缩影;哀婉乐音仿佛寄托着民族的悲愤与坚韧。徐悲鸿以画笔表达抗争之声,使《琵琶行》超越单纯的艺术审美,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