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墟 里/“不可宽恕”\叶 歌

2025-09-22 05:02: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世上有什么行为不可宽恕?听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犹太大屠杀”等反人类罪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Suzanne Freedman却认为,世人对宽恕的理解有误。宽恕不是为罪恶找借口、容忍人间不公。它不依赖于道歉,也不以和解为最终目标,而是一个心理重建过程,是受害人为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主动采取的举措。

  宽恕过程如下。首先承认自己受到伤害,感觉愤怒,然后做出原谅犯错者的决定。这个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可以先从理解伤人者的背景开始,弄懂他们的动机。哪怕对方的罪行不容否认,如此行事能加深我们对人性的认识,有助于摆脱愤怒情绪对自己的控制,获得心理上的自由。反之,如果对他人的冒犯耿耿于怀,始终忘不了,实际是把自己的幸福交给他人掌控,用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原谅伤害自己的人可能需要十四个月以上的时间。Freedman认为,我们教孩子做错了马上道歉,也要对方很快接受道歉,促成双方即刻和解的做法其实不妥当。因为那种情况下,有的人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道歉言不由衷。原谅也需要时间,文过饰非,讳言受到的伤害和愤怒的感觉,压抑情绪,只会适得其反。只有真正理清个人情绪,才不会转而把怒火发洩到他人身上。

  Freedman甚至认为,当今的美国社会太过重视后果和惩罚,没有给予他人纠错、补过的充分机会。所谓“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就是将错误与罪人混为一谈,以偏概全,将犯错者妖魔化。真正放下,不计较他人错误对身心健康或更有利。不过,更重要的还是保障公平正义的外界“基础设施”不可缺席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