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聆听不可能的静(上)\米 哈

2025-09-22 05:02: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八月的一个夏夜,钢琴家大卫.都铎(David Tudor)走上了舞台。他坐在钢琴前,打开计时器,没有弹奏任何一个音符。四分三十三秒过去,他合上琴盖,鞠躬下台。这就是约翰.凯吉(John Cage)在一九五二年首演的作品《4'33"》。当时的观众好奇、惊讶,甚至愤怒,又或觉得受辱,但同一时间,他们呼吸的声音、椅子摩擦的声音、室内空气的颤动,却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真正的音乐”。

  凯吉不是在开玩笑。他想告诉我们:请你真正去听,听这世界的全部。所谓“宁静”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转换视角的体验。当音乐家停止发声,我们便被迫注意到环境的声响。这些声音平日里隐而不显,因为我们的意识习惯将它们过滤掉,只留下旋律、节奏,或我们期待的秩序。《4'33"》却将这一切倒转过来,让宁静本身成为结构,让环境与身体的声响成为内容,也成就了一次关于期待与感知的艺术实验。

  凯吉之所以走向这一步,源自一次在哈佛大学消音室的经验。他以为进入那个绝对隔音的空间后,会听见完全的静默,却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高频,即神经系统的活动,另一种低频,也就是血液流动的声音。他惊觉,所谓“绝对的宁静”根本不存在。人无法与自身完全切割,哪怕你抛开所有外部干扰,还是会听见自己的存在。

  于是,《4'33"》成为一种宣告,它证明了“静”并非真空,而是声音的另一个样态。当我们追求宁静,我们追求的不是剥除一切声响,而是一种专注,专注于此时此刻,专注于那些平时不被重视的声音。这样的专注,就是一种音乐。

  很多人初听这首“无声乐曲”会感到不安。他们期待旋律,却迎来空白。但,当不安退去,会有人听见奇妙的秩序:呼吸声此起彼落,身体关节声的一段即兴表演,空调的机械节拍……

  凯吉让我们明白,音乐的定义不在于音符与曲谱,而在于聆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