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预制菜种类丰富。\AI制图
近来,一场关于预制菜的网络战成为全民热议话题。随着部分餐企宣布将部分菜品改为门店现做,这场争论已从网络走向现实餐桌。预制菜究竟是一种便捷选择,还是被质疑的“隐秘料理”?
首先要厘清概念边界。长期以来,预制菜被模糊地囊括进“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去年内地出台的监管文件首次划清红线:预制菜不能含防腐剂,不包括主食,也不等于中央厨房配送餐。这一“减法”,既是对产业的梳理,也是对市场乱象的矫正。
但定义之外,更触动人心的是“告知权”。多数消费者并非全盘否定预制菜,而是要求被尊重——既然是预制,就请堂堂正正标注。广东、上海、湖南等地已开始试点,让“预制”与“现做”公开亮相。然而现实却是,企业担心失客,不愿主动说明,监管也缺乏硬性标准。于是,消费者常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买单,这种隐瞒本身,比预制菜更让人难以下嚥。
安全问题则是另一层焦虑。公众普遍怀疑“预制即等于添加剂”,但事实上政策已明令禁止使用防腐剂,企业普遍依靠速冻、真空、冷链延长保鲜。真正的风险往往来自部分厂商对口味的过度追求,或冷链不严导致的卫生隐患。说到底,食物的健康与否,不在“预制”二字,而在食材新鲜与流程规范。热锅现炒若操作不当,同样可能滋生卫生隐患。
预制菜并不会因争议而消失。它已写入中央文件,被视为餐饮产业升级的新方向。国外市场的经验也表明,这是一条不可逆的发展道路。但如何走得长远?答案只有一个:透明与规范。只有当餐桌上的选择不再被遮掩,预制菜才会从质疑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