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聆听不可能的静(下)\米 哈

2025-09-26 05:02: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回提到,约翰.凯吉(John Cage)在一九五二年首演了作品《4'33"》,是一首“无声乐曲”。

  透过这段“音乐”,观众听到了自身与环境的种种“声音”,这些声音不是附属的,它们就是《4'33"》的乐曲本身,而每一次的演出,都有不一样的声音,却又在表演同一个美学概念。凯吉告诉我们:“艺术的功能,不在于传达个人的想法或情感,而在于模仿自然运作的方式。”这里的自然,不是指花草树木,而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想要安静”。但我们要的从来不是“什么都听不见”,而是能够在纷乱之中找到心灵的空间。就像《4'33"》所揭示的,真正的宁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接受:接受自然不可能静止,接受声音永远存在,接受自己的心跳、呼吸与世界交织。

  凯吉深受禅宗影响,他相信,声音与静默不对立,而是互为存在。声音需要静默来显现,静默也因声音而被察觉。若没有背景的安静,我们就无法分辨声音。若没有声音,静默也无法被体验。这是一种互相渗透的关系,就像生命本身,没有绝对的停止,只有变化、流动。

  《4'33"》不只是概念艺术的一次尝试,更是一种哲学的练习。它要求我们练习如何“聆听宁静”,而这种聆听不会带来一个空洞的认知,反而让我们更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连结。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与世界共同演奏的生命体。

  四分三十三秒很长,长得可以令人不耐烦,而四分三十三秒也很短,却足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宁静”的意义。聆听宁静,然后觉察,绝对的宁静是不可能的。可是,正因为它不可能,我们才会在那片不断渗入声响的静谧,找到最真实的安慰。

  当我们真正学会聆听如此这般的宁静,才能珍惜那些片刻的安稳。即使只是风声拂过,或是一口深呼吸,那些声音提醒我们:我们还在这里,活着,与世界同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