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戏台》剧照。
改编自同名话剧的《戏台》是近期最能引人思考的电影之一,值得一刷再刷。它延续了舞台剧的精巧结构与浓缩张力,又借由影像语言的转换,使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隐喻与讽刺。
故事表面上以戏班子内外的日常为线索,角色们插科打诨,彼此间的争执、妥协、互相调侃,营造了谐趣的氛围。但在笑声背后,却是时代的重压、命运的捉弄以及个体的无力。导演在处理节奏时特别高明──当观众被一个笑点逗乐时,下一秒又可能因一句台词的分量而陷入沉思。喜剧的核心其实是悲剧,那份笑中带泪的感受,是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
《戏台》的角色群像格外出彩。每一位演员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准,把角色的性格立体化。那位总爱逞口舌之快的小角儿,那位看似世故却又藏着柔软心肠的老伶人,还有看透世事却不得不低头的掌班,无一不是时代荒诞缩影的投射。观众看着他们在戏台前后折冲,忍俊不禁之余,心里也难免发酸,因为在他们身上多少都能看到自己──努力挣扎却又不得不妥协的无奈。
影片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保持了话剧的张力,同时利用电影语言拓宽了表现的层次。这种“戏中有戏”的结构正好呼应了整部电影的核心隐喻: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位身处大戏中的角色?我们的喜怒哀乐,往往也只是时代舞台上的一段插曲。
一向严苛的豆瓣网,对《戏台》给出了八分的高分。这不是因为它娱乐性有多强,而是因为它触及了观众的心底。笑声是表层的回应,真正留下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共鸣:笑的是台上台下,笑的是无奈与心酸,笑的正是时代中的自己。